大鼓(打擊樂器):基本資料,大鼓簡介,樂器結構,大鼓種類,簡介,戒晨鼓,藏族的額阿

分类: 日博365.tv 📅 2025-10-20 15:23:27 👤 admin 👁️ 7584 ❤️ 58
大鼓(打擊樂器):基本資料,大鼓簡介,樂器結構,大鼓種類,簡介,戒晨鼓,藏族的額阿

大鼓(打擊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打擊樂器曲藝曲種日本動漫《龍珠》的角色

大鼓,拼音dà gǔ。梵名dundubhi,樂器名。打擊樂器的一種,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製圓筒上張皮,以供打擊的樂器。

基本介紹

中文名:大鼓梵名:dundubhi屬性: 打擊樂器別名:太鼓拼音:Da Gu

基本資料,大鼓簡介,樂器結構,大鼓種類,簡介,戒晨鼓,藏族的額阿,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侗族的工,彝族的額格子嫫,水族大鼓,土家族大鼓,澧州大鼓,

基本資料管弦樂隊中最大的鼓,直徑近1米。由蒙上皮的木製框架構成。演奏時通常豎著放置,雖然可能有一面或兩面鼓膜,但實際上只使用一面。大鼓由一個單鼓槌敲擊,被稱作大鼓槌,兩面的頭都可使用,頭上包著羊毛或氈子。通常敲擊時,是擊鼓膜的中心與鼓邊之間,擊鼓的中心只是用於短促而快速的擊奏(斷奏)和特殊效果。儘管現代大鼓在交響樂隊已廣泛使用,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軍樂隊的打擊樂器一起在18世紀晚期進入歐洲,19世紀中葉以前一般只用於模仿軍樂隊的音響效果。大鼓簡介大鼓(梵名dundubhi)樂器名。打擊樂器的一種,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製圓筒上張皮,以供打擊的樂器。在佛教古來被做為敲打集眾之用。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說:“六大都城諸苾宣等,鹹悉來集,人眾既多,遂失時候。佛言:應打犍稚。雖打犍稚,眾鬧不聞。佛言:應擊大鼓。”此外,鼓也用來做為警示之用。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亦將在鼓用於儀式、舞樂與軍陣中。唐代以降,禪林普遍使用大鼓。《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有“法鼓”、“茶鼓”、“齋鼓”、“更鼓”、“浴鼓”等多種。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時擊之。上堂時擊三通,小參時擊一通,普說時擊五下,入室時擊三下,皆當緩擊。茶鼓是在祖忌獻茶湯時,長擊一通,由侍司主之。齋鼓懸於庫司之前,於齋時擊三通。更鼓是由庫司主之,早晚平擊三通,其餘隨更次擊之。浴鼓是在浴時擊四通,由知浴主之。樂器結構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組成。鼓的材料,鼓身∶初期有金(金屬)、玉、木、石等種種製品。一直到現代,則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馬、豬皮等製造。用金屬製造的叫“鉦鼓”,用石料製造的叫“石鼓”,獸皮製成的稱為“皮鼓”。鼓圈和鼓卡:多用鋁合金製成。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條、布料或絨氈,呈球狀。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狀多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懸掛在鼓樓中,或大雄寶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則配以吊鐘,架放在鼓架上,以備贊誦唱念之用。手鼓則於離位行進時執持敲用。大鼓屬於雙面膜鳴樂器,無固定音高,但可控制發音的強弱 變化。用鼓棰敲擊發音,隨用力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其音色低沉響亮,雄壯有力,用於模仿雷聲和炮聲時恰如其分。現代大鼓起源於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稱大軍鼓,中世紀時傳入歐洲。是軍樂隊、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幾乎不作獨奏,而是參與合奏或襯托樂隊和聲的伴奏樂器, 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使樂隊的低音聲部更加充實、豐滿,而且為整個樂隊帶來一種氣勢,增添了活力。大鼓種類簡介大鼓是藏、壯、瑤、苗、侗、彝、水、土家、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額阿。壯語稱種勞。苗語稱嗯鐸。侗語稱工。彝族稱額格子嫫。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區最為盛行。古往今來,大鼓一直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對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區別。多用於報時、祭祀、宮廷儀仗、軍事、宗教、器樂、舞蹈、戲曲、婚喪、節日和民間娛樂等場合中。戒晨鼓作為報時的大鼓又稱戒晨鼓,常置放於城池的鼓樓之上。北京鼓樓上的大鼓制於清代,是專門作為公共報時使用的,為使北京居民都能聽到報時,鼓做得特別大,鼓面直徑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稱。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鐘鼓樓上鐘鼓齊鳴,低沉的鼓聲傳播全城。直到1915年鐘錶普遍使用後,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供人們觀賞的文物。在北京天壇,也收藏有一面清代製造的大鼓,鼓面直徑150厘米、鼓高200厘米,是舊時皇帝祭天時才使用的。大鼓用於報警的稱警鼓,用於告狀的稱登聞鼓。在全國各大佛教寺院,建寺時已在山門之後建有鐘、鼓樓。鐘樓在東、鼓樓在西,互相對應。大鼓懸於鼓樓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隨寺院規模和等級而定,鼓面直徑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達150厘米以上。河南白馬寺的大鼓,鼓面直徑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橫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僧人要站在梯子上擊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寶殿西南側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於僧人早晚上殿作功課、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盛典儀式做法事時敲擊,晚上還作為報時用。藏族的額阿藏族的額阿,呈圓筒形。流行於西藏等藏傳佛教各寺院中。鼓框用多塊木板拼合而成,外部箍以數圈寬窄不同的扁鐵條,並用釘固定住。兩端蒙以氂牛皮為面,皮面四周邊緣用鐵釘 固定。各地規格不一。西藏薩迦寺的額阿,當地又稱錯阿欽布,鼓面直徑135厘米、鼓身長(鼓框高)150.5厘米,鼓身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身塗深紅色漆,箍鼓的五圈扁鐵條漆為綠色,大鼓橫置於特製的高132厘米的鼓架上,放於寺院的大經堂內。常用於重要的誦經活動,在宗教節日舉行羌姆表演時,也用於樂隊合奏中。壯族的種勞壯族的種勞,呈圓墩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大農村。鼓框用杉木板拼制,以竹篾圈箍緊。鼓面直徑和鼓高均為60厘米,上口單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釘固定。鼓腰稍粗,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底敞口並向內收束。將鼓置地,雙棰擊奏,發音洪亮。常用於節日鑼鼓合奏或為舞獅、舞龍伴奏。?瑤族大鼓瑤族大鼓,呈圓柱形。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田林等地。各地形制不同。南丹縣里湖、瑤寨一帶的大鼓,多用整段樟木掏空作鼓框,上口單面蒙以未經處理的帶毛牛 皮,用竹釘固定,鼓面直徑60厘米~70厘米、鼓高90厘米~100厘米,下端敞口。田林縣平山等地的大鼓,鼓框用木板拼成,兩端均蒙牛皮,鼓面直徑80厘米左右、鼓高100厘米~120厘米。瑤族大鼓是瑤族銅鼓樂隊的指揮和領奏樂器。演奏時置於樂隊中央,用雙棰敲擊,聲音洪大。奏法有跨腿擊、彎腰擊、反擊擂、交叉棰等,並交替擊奏鼓心、鼓邊或鼓框等。奏者 邊擊邊舞,奏法千變萬化,舞姿優美動人。多用於民族節日、婚喪禮儀等場合。苗族的嗯鐸,漢稱苗族皮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南丹等地。鼓框用整段原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牛皮,用竹釘固定,鼓腰置鼓環。各地尺寸有別。那坡縣的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80厘米;南丹縣的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演奏時,雙手執棰,邊擊邊舞。常與銅鼓、鑼、鈸等樂器一起合奏,用於婚娶喪事等場合中。侗族的工侗族的工,呈圓筒狀。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鼓框用整段“梅香雪” 原木挖空製成,兩端收束,中腰稍粗,鼓面直徑50厘米、鼓高100厘米~150厘米,兩端蒙牛皮, 邊緣 用竹釘固定,鼓兩側置鼓環。繫繩橫吊於侗寨鼓樓中。以兩棰擊奏,發音洪亮、渾厚,遠聞數里。平時不用,僅在盛大節日、傳達上級公文和聚眾議事時方可擊奏。

彝族的額格子嫫彝族的額格子嫫,圓筒狀。流行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和瀘西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椿木或核桃木掏空製成,兩端蒙以羊皮,鼓面直徑60厘米、鼓高95厘米。演奏時置於架上, 用雙棰擊奏,棰頭一端包以絨布。也可前面一人背鼓,後面一人邊走邊擊。每逢節日、喜慶或趕集場合,用於伴奏民間歌舞《大三弦舞》(又名《跳月》)。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呈圓筒形。流行於貴州省各地。鼓框用整段椿木、樟木或桑木挖空製成, 中間略粗,兩端蒙牛皮。鼓面直徑45厘米、鼓高100厘米,置於鼓架上,以短木棰敲擊。用於六月六、過端(水族過年,八、九月間)、過捻(正月)等傳統民族節日,常與銅鼓、蘆笙等樂器合奏,眾人圍鼓歌舞。土家族大鼓土家族大鼓,又稱堂鼓,圓筒形,流行於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鼓框用杉木板拼合而成,兩端蒙牛皮,鼓皮邊緣用兩排鐵釘或竹釘固定。鼓面直徑44厘米、鼓高46.5厘米。鼓置於地,雙棰敲擊。也可鼓綁長桿,前後兩 人抬鼓,中間一人擊奏,發音粗獷洪亮,常與嗩吶、鑼、鑔等樂器用於花鑼鼓或絲弦鑼鼓合奏。喜慶或節日也用於民間舞獅、舞龍伴奏。澧州大鼓澧州大鼓原名喪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於湘北大地及湘鄂邊境地區,起源不詳。傳說源自莊子的鼓盆歌。澧縣藝人還流傳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詩書,莊子治其打喪鼓”的說法,從現有資料來看,起碼有400年以上歷史。

相關詞條

大鼓(打擊樂器)大鼓,拼音dà gǔ。梵名dundubhi,樂器名。打擊樂器的一種,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製圓筒上張皮,以供打擊的樂器。...

京韻大鼓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

大鼓(曲藝曲種)大鼓是中國傳統的曲藝曲種分類中的一個重要類別,主要戲曲劇種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樂亭大鼓、東北大鼓、山東大鼓、上黨大鼓、北京琴書、河南墜子、溫州...

樂亭大鼓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廣泛流傳於冀東、京、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演出時由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說唱,另有人分持...

大鼓書大鼓書,是一種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夾板,配合唱腔、道白,節奏和諧,演唱者唱一段說一段,還伴有動作表情。大鼓書分很多種分布在中國各個...

安徽大鼓安徽大鼓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的廣大鄉村和城鎮。安徽大鼓起源於安徽泗縣一帶,原名泗州大鼓。相傳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

山東大鼓山東大鼓又稱“犁鏵大鼓”、“梨花大鼓”,起源於山東農村,清末進入濟南等城市。山東大鼓的樂器最初除書鼓外另用兩枚農具犁鏵碎片擊拍,後改用兩枚鐵片和銅片,並...

大鼓師《大鼓師》是近現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6年創作發表的一首現代詩。此詩講述了一個“大鼓師”的故事,表現了一位民間藝人的生活艱辛及對愛情的忠實,宣傳了愛與...

唐山大鼓唐山大鼓是中國北方主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廣泛流傳於冀東、京、津及東北地區。演出時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說唱,一人持三弦等樂器伴奏。樂亭大鼓與評劇、唐山皮影並稱“...

大鼓(日本動漫《龍珠》的角色)大鼓,日本動漫《龍珠》的角色。比克大魔王生出的第三個魔族戰士。...... 為比克大魔王抵擋魔封波而差點被封入電飯鍋,但比克大魔王將電飯鍋破壞天津飯沒能把大鼓封...

肚子大鼓肚子大鼓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可被搶奪:該技能使用後,若對方使用搶奪類技能,則該技能的效果將被...

木板大鼓木板大鼓是流布於河北大部分地區的一種曲藝鼓書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怯大鼓、弦子鼓兒等別稱。木板大鼓表演時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說唱中輪番...

湖北大鼓湖北大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是一種流行於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傳統說唱藝術。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後,在湖北省內廣泛流傳。2008年6...

廬州大鼓廬州大鼓是一種流行於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廣大鄉村和城鎮的民間曲藝種類。起源於安徽泗縣一帶,原名泗州大鼓,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流派源於華山派張、柴二門之...

遼寧大鼓遼寧大鼓也叫東北大鼓.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中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於瀋陽,而瀋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

膠東大鼓膠東大鼓是產生於膠東半島沿海各縣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迄今已有260餘年的歷史。它起源於盲人調,廣泛流傳於膠東半島,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深受當地...

東北大鼓東北大鼓因一度盛行於瀋陽,而瀋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東北大鼓最初的...

梨花大鼓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區獨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國曲壇上一支別具風采的鮮花,頗受民眾的歡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它歷史悠久...

徐州大鼓徐州大鼓,又稱淮海大鼓,是流行於江蘇徐州鄉間的一種常見的傳統曲藝種類。徐州大鼓的唱膠粗獷、高昂、豪放,頗具地方曲藝持色。其表現金戈鐵馬、龍騰虎躍的動人場景尤...

河間大鼓河間大鼓是一種河北省的傳統民間藝術。演奏風格獨樹一幟,鼓譜豐富,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奇葩,是河間豐厚的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內容。2006年,河間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

河南大鼓河南大鼓又稱河洛大鼓,河洛大鼓是一種以說、唱為藝術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歌唱社會生活的傳統音樂。當地人都稱河洛大鼓為"說書",至今在洛陽...

京東大鼓京東大鼓是發源於河北三河、香河、北京平谷、天津寶坻等京東地區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和揚琴。由於伴奏...

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

蘇北大鼓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宿遷大鼓等,當地民間慣稱說大書,是一種江蘇宿遷的傳統戲曲劇種。流布於蘇北的宿遷、徐州、連雲港、淮陰及皖東北和魯南地區。...

鼓(打擊樂器)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厘米,鼓中間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徑23.5厘米,發音高亢脆亮...

絳州鼓樂絳州鼓樂又稱絳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絳縣地方民間流行的鑼鼓樂和吹打樂。新絳縣有三大區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鑼鼓、汾南片以車鼓、河槽片以...

熱門詞條

夕顏

掌廚

舊情人

蜜雪薇琪

曼徹斯特聯足球俱樂部

全民運動會

中元普渡

等無人

我只能愛你

GOOGLE圖片搜尋

小蜜緹

好樂迪

三明治

阿莫西林

蘇丹

黃金串錢柳

microtek

X教授

Goodday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海綿寶寶小遊戲

矽膠片

暖氣

烏龍派出所

供應鏈

蠑螈

六字大明咒

鵝肉

相关文章